春捂养生之道
发布者:管理员 时间:2019-06-06 09:38:00
“春捂”是传统的养生之道。冬去春来,寒气始退,阳气升发,而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,稍不注意,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。“春捂”的原则是过犹不及,不捂不行,捂过头也不成,掌握好“春捂”的尺度非常重要。对于春捂,重点照顾好“首足”两头。 从古至今,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“春捂”的养生之道。
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,人体防卫体系处于“冬眠”初醒之际,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,而应一件一件地脱,并根据不同体质,因人而异。
“春捂”应“下厚上薄”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,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"下厚上薄"的主张,《老老恒言》也有"春冻未泮,下体宁过于暖,上体无妨略减"之说,既养阳又收阴,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,可谓“天人相应”。初春季节,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,其祸根皆因“冷落”了下半身,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,尤其是妇科,痛经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。所以,春天还是以遵循"下厚上薄"为好。
“春捂”要有度 “捂”带有一点热的意思,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。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,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,既挡风,又透气。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“捂”出了汗,冷风一吹反易着凉“伤风”。一般来说,15℃是春捂的临界温度,超过15℃就要脱掉棉衣,否则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,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。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,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“过暖综合征”,主要表现为高热、抽搐、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、吐奶,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、休克甚至死亡。这是因为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,产热量高。
“春捂”要看当地气象指数 春季何时该捂,必须根据天气而定。一般说,日夜温差大于8℃时是捂的信号。春季早晚气温较低,可适当捂一会儿。而晴日的中午,气温一般都在10℃以上,此时便可适当减衣。只有当白昼气温达到20℃以上,且比较稳定,这时,机体经过数周的调节,已经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,即便穿得单薄些也不至于患病。
“春捂也要锻炼” 中医认为,防病如御敌。春捂只是被动防御。要想防疾健身,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,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,同时,还要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。饮食上要注意调养肝气去春火,应该多吃甘淡食物,如黑米、豆类及其制品;蔬菜有菠菜、韭菜、芹菜、油菜和胡萝卜等;果品有栗子、红枣、枸杞和菠萝等。除了春捂有度与药食调理外,还需调养精神,制怒养肝,以防春火萌动。